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年3月Mar.2019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
中国商品出口地理方向的优化
蔡一鸣,罗 冰,明小晴
【摘 要】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是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可行策略之一,而这意味着中国商品出口地理方向的调整。出口市场组合模型可以用于确定最优出口地理方向中每个市场的出口份额。根据该模型以及2008—2017年的中国出口贸易数据,可以得到如下含义:在减少对美国市场过分依赖的同时,中国还要尽量减少对欧洲市场的出口份额,大幅度地增加对非洲、大洋洲和北美其他市场的出口份额,而亚洲和拉丁美洲在不同条件下也可以成为出口扩张的备选市场。【关键词】贸易摩擦 中国出口 出口地理方向 优化【收稿日期】2018-11-20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19)02-0093-06
口渗透率(Jallab,2011;梁俊伟,2015)、贸易规模(Brown,2004)、失业率和GDP增长率(Ivwin,2005;苏振东、严敏,2011;Choi&Kim,2014)等③。导致
①
教 育 学
一、引 言
中美两国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关系不断发展。至2017年,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金额占其总出口的比重高达19%,而美国对华出口也占其总出口的8%。但是,在此过程中,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美双边贸易的失衡也在加剧。最近几年,中国占美国贸易逆差的份额已经高达45%。其结果之一就是,针对中国商品发起的“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被美国频繁使用,在最近10年期间已经超过100起。2018年,双边的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为关税战。随后,中美双方经过多轮谈判表达合作的意愿。无论谈判的最终结果如何,中国出口贸易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都是迟早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贸易摩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原因和对策分析。贸易摩擦的发生原因既可能来自经济方面也可能来自政治领域,比如,一种较有影响的观点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只不过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调整的必然结果(李文,2018;崔健,2018;张成虎、杨梦云,2018;谢地、张巩,2018)。①
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导致两国贸易摩擦的
微观经济因素包括产业结构(柳剑平、张兴泉,式(黄晓凤,2010)等,②宏观层面的因素则包括进
经学/特术济心 观前理稿察沿 学 论 坛
⦾ 都中市美空贸间易与摩媒擦介专文题化研研究究
李文:《中美贸易摩擦尖锐化的深层客观原因》,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8期;崔健:《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载《东北亚论坛》2018年第5期;张成虎、杨梦云:《中美贸易摩擦的国际影响及中国应对策略研究》,载《理论探讨》2018年第4期;谢地、张巩:《中美贸易5期。
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载《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年第柳剑平、张兴泉:《产业内贸易、调整成本与中美贸易摩擦》,载《经济评论》2009年第4期;尹翔硕、李春顶:《国际贸易摩擦南北不对称与摩擦的形成:基于一个三国贸易模型的分析》,载《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黄晓凤:《贸易模式的转型与国际贸易摩擦的化解》,载《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第3期。
②
③M.S.Jallab,M.Gbakou,R.Sandretto.AntidumpingProce⁃UnitedStatesandtheEuropeanUnion.GlobalEconomyJour⁃
duresandMacroeconomicFactors:AComparisonbetweenthenal,2011(3):5—60;梁俊伟、代中强:《发展中国家对华反11期;C.P.Bown.TradeDisputesandtheImplementationofProtectionundertheGATT:AnEmpiricalAssessment.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4(2):263—294;D.A.Irwin.TheRiseofUSAnti-dumpingActivityinHistoricalPerspective.倾销动因:基于宏微观的视角》,载《世界经济》2015年第
TheWorldEconomy,2005(5):651—668;苏振东、严敏:《美国对华反倾销反补贴并用影响因素研究》,载《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第8期;C.H.Choi,J.Kim.DeterminantsforMacroeconomicFactorsofAntidumping:AComparativeAnalysisofIndiaandChina.TheInternationalTradeJournal,2014(3):229—245.
2009)、市场结构(尹翔硕、李春顶,2007)和贸易模
93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
贸易摩擦的政治因素主要包括工会力量(Feinberg,
2005主义)、 (周喆争取、王孝松(周俊,2013,2017;谢地;王荣军、张巩,2018,2018)和霸权;马弘 等,2018)等。 ①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导致两国贸易摩擦的大 部分原因均很难在短时期内予以调整,作为其结 果的贸易摩擦也必定难以在短时期内消除。中美 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由来已久,短期内可能缓解教 但是不可能消除。因此,尽早采取适当的应对策育略以降低损失就是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紧迫任学 学务。已有研究提出了很多基于短期和长期视角的术经特
建议,其中,大力推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观济心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成为共识之一。比如,张察 前/理稿沿学 成虎和杨梦云(2018)认为中国应该扩大对外开放论 程度,进一步拓展国际贸易市场。坛
(2018)和崔健(2018)②谢地、张巩(2018)、戴翔等均认为,依托
“一带一路”或“金砖国家”机制开拓国际出口市场, 是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可行良方。③
这些关于出口
地理方向的建议或者没有给出具体的调整方向,或⦾ 者没有给出调整的合适比例,因此不具备足够的可都 操作性。
市 中本文基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和现状,尝试为空美中国商品出口地理方向的优化提供具有可操作性间贸与易的调整方案。在此过程中,本文将分析“出口地理媒摩方向的优化调整”在和理论上的“合法性”,接介擦着基于2008—2017年中国对全球的出口贸易数文专化题据,使用笔者(2014、2016)构建的出口市场组合模研研型求解中国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出口地理方究
究向。④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中国对美国的现有出口规模,在出口市场组合中美国被单独作为一个市场与其他“洲”级市场一起作为备选出口目的地。同时,考虑到中美两国之间由来已久且短期内难以消除的贸易摩擦,在求解最优出口地理方向的过程中,对美国市场的最高出口份额作了相应的约束。
本文分析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商品出口贸易中的几个典型问题,从市场失灵的角度论证干预出口地理方向的必要性,并简要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台的各类出口市场多元化,进而基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和现状,使94
用出口市场组合模型求解中国商品的最优出口地理方向。
二、中国出口贸易中的三个典型问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商品出口贸易经历了持续的快速增长。2009年中国超过德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2012年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20%万亿美元;出口依存度在最近几年一直维持在出口贸易的规模左右。基于地缘视角,可以将中国商品的全球市场分为,同时考虑到中国对美国亚洲、欧盟、欧洲其他、美国、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加北美其他”共七个次级市场。⑤下文将从出口地理方向、出口增速和贸易摩擦三个方面阐析自入世以来中国出口贸易所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地理方向比较集中
在本节内容所考察的样本年份(2002—2017年)中,根据Hirschman指标计算的出口地理集中度总体上比较稳定,最高时为2002年的0.35,最低时为2010年的0.29。中国商品的出口地理方向主要集中于亚洲、欧盟和美国三个次级市场(见图1),三者的市场份额之和在所有年份都超过了82%,并在2002年达到最高为90%,2011年最低为83%。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国所占的出口份额几乎相当于整个欧洲的份额,并在四个年份中均超过了后者。同时,在所有年份中美国的份额均明显超过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北美其他地区的份额之和。
①
R.nomicM.Feinberg.WorldIndicatorsU.S.的贸易Economics,2005(RevisitedAntidumping————基于美国国内贸易政治视角的分析4):612—622;:DoPetitionersEnforcementandMacroeco⁃
周俊Learn:《?.特朗普Reviewof》,
载《国际展望》2017年第6期;王荣军:《美国为何挑起对华贸易摩擦》,载《人民论坛》2018年第6期;周喆、王孝松:《大国间经济冲突的政治动因探究:基于美日、美中贸易摩擦的比较分析》,载《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1期;马弘、滕越、徐嫄:《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战略思考:基于②日本经验的视角》,载《国际贸易》2018年第3期。张成虎、杨梦云:《中美贸易摩擦的国际影响及中国应对策③略研究》,载《理论探讨》2018年第4期。
戴翔、张二震、王原雪:《特朗普贸易战的基本逻辑、本质及④
其应对》,载《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
蔡一鸣《鸣东北师大学报:《马科维茨模型:《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优化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版、相对方差与出口地理集中度)》2014年第4期》,载:以早期;蔡一⑤
2016收获产品为例年版。
》,第34—37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考虑到大洋洲与北美其他国家在经济发达程度、与中国的地理距离两方面均相差不大,同时两个地区对中国的进口额也都比较小,因此将其合二为一。
蔡一鸣,等: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商品出口地理方向的优化
图1 中国在全球七个次级市场上的出口份额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各年数据。
(2002二)出口增长速度快但波动性较强
2017年已经达到年中国商品出口总额为22635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3256亿美元,到
200413.8%。但是,总出口的年度增速波动性非常明显。
负增速为年的增速最快为-16%。在七个次级出口市场上35.4%,2009年却出现了最大,非洲年度增长率的波动程度最小,其相对方差为0.87,欧
洲两个次级市场的波动程度大到前者的两到三倍,其他市场的相对方差为1
左右。①
虽然各次级市场
上的年度增长速度在大部分年份中均为正值,但是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见图2)。如果仅考虑正增长的年份,七个次级市场上最高年度增速与最低增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差距最大的是欧洲其他市场,为41倍。差距最小的美国市场也有5倍之多。因此,降低这些波动风险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出口贸易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三)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较多
,越来越多
的国家和地区展开了对中国商品的贸易救济调查。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自该组织成立以来至2016年,全球共发生贸易救济调查案件6054件,其中涉华案件多达1677件。在中国商品遭受到的各类调查案件中,“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调
图2 中国在全球七个次级市场上的出口收入年度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各年数据。
查占比接近90%。中国已成为最近10年中遭受“双反”调查最多的国家,这些调查的发起国和地区主要为美国、欧盟、墨西哥、印度和巴西等。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美国对共计2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并引发了中美贸易战。
三、出口地理方向的优化:理论与上的合法性
仅容易导致出口的波动 理论上,一国对某一地区或国家出口过多,还可能冲击后者的相关产,不业并导致贸易摩擦发生。因此,中国出口贸易面临的上述三个问题都可以通过出口地理方向的优化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也就是说,基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和现状,当我们决定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并调整出口地理方向时,其实也可以兼顾降低出口波动风险这一目标。那么,出口地理方向的优化调整在理论上和上是否具有足够的“合法性”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出口市场选择中的市场失灵
中国在入世时承诺,三年内将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制改为登记制。目前,中国国内具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多达数十万家,中国商品的出口地理方向无疑是这些企业自由选择的结果。在这些选择过程中,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和协调失灵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三种主要原因。②
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在短期内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出口量或出口增长率的稳定与否无疑会影响到充分就业的实现。因此,出口量或出口增长率的稳定也就成了一个国家追求的次级目标。但是,现实中的出口企业数量庞大,很多企业并没有相应资金和能力去做充分的市场风险调查,信息方面的约束可能会导致大量企业以扎堆的方式进入波动风险较高的市场。出口市场选择中的外部性表现为:新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第一家进入企业的商品无论是否被新市场接受,同一行业中的其他竞争对手都可以利用免费信息(能进入或不能进入)选择进入或不进入该市场,却不需对第一家企业付费。其后果就
①
蔡一鸣:《马科维茨模型、相对方差与出口地理集中度》,②
《市场失灵并没有否定经济主体选择行为的理性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载“不相容看不见的手。
”不再发挥作用,或者说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而是指 教 育 学 经学 特术济
心 观前/理稿察沿学论 坛
⦾ 都中市美空贸间易与摩媒擦介专文题化研研究究
9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
是出口企业更愿意选择进入熟悉的市场(即使这些 市场的波动风险较高)。另外,即使所有企业了解
所有出口市场的风险状况,市场本身也无法根据最 优的出口地理方向(基于总体波动风险最小化的视 角)去协调所有企业的选择行为。
在现实世界里,导致市场失灵的上述三种原因 往往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由众多出口企业自由选 择所形成的出口地理方向,从降低一国总体波动风 教险的角度没有最优化。基于目前中美贸易摩擦的 育现状,如果放任出口企业自由地重新选择目标市场,上述三个原因所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依然会存学 学在。因此,对出口地理方向的干预就具备了理术经特
论上的合法性。
观济心(察 前/理稿沿学 论 市场多元化战略20二世纪)市场多元化的回顾与分析
90年代初”。该战略目标出现在,中国首次提出了1992“国际年国坛
务院对“八五”计划作出的调整建议之中,主要内容 就是“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在随后的五 个五年计划中,类似的战略目标被反复强调。除了作为“最高指示”的五年计划,针对不同产品的特⦾ 点,中国还专门给出了优化出口地理方向的其他指示。比如,商务部在2006年编制了《农产都 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该规划是针对农产品市 中空美出口贸易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五年后,商务部连同间贸其他10个部门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与易促进机电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在这两媒摩个文件中,针对不同产品的出口市场结构,均提出介擦文专了进一步的目标市场调整方案。
化题根据中国商品在七个次级市场上出口份额的研研历史数据,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效果并不理究
究想。该战略一直主张扩大份额的两个市场———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份额之和在2002年为5%,到2017年仅仅增加至10%。笔者(2016)认为:“新兴市场数量庞大,如何开拓呢?每个新兴市场的份额如何安排?由于没有量化分析的理论工具,中国的调整不够清晰。”①除了市场调整方向的不明确之外,出口地理方向调整不力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外在压力不够。前文指出,中国与较多的贸易伙伴产生了贸易摩擦。但是,在中美贸易战发生之前,每年的涉案金额并不大,意味着中国并未面临较强的调整压力。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商104.9品亿美元共遭到97次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为96
2017目前,年的涉案比重也仅为,占当年出口总额的中美贸易战所涉及的商品金额已经超过出口
0.38%、0.06%0.45%和。0.03%2015—。总额的10%,出口地理方向的调整已经势在必行。“十三五”(2016—2020年)计划作为关于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最高指示”,无疑为优化出口地理方向提供了充分的上的合法性。
四、中国出口地理方向的优化方案
基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和现状,在优化中国出口地理方向的过程中,可以兼顾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和最小化中国商品整体面临的出口波动风险两个目标。笔者(2014,2016)提出的出口市场组合模型可以用于确定最优出口地理方向中每个市场的份额。②该模型使用相对方差衡量每个出口市场的波动风险,考虑预期出口目标下组合市场的波动风险最小化。中国商品在七个次级市场上的年均出口增长率都为正数,因此本文使用以稳定预期出口增长率为目标的出口市场组合模型来求解最优的出口地理方向并分析其可行性。
(一)最优出口地理方向及其含义
考虑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中国国内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我们选取2008—2017年作为计算中国在七个次级出口市场波动风险和平均增长率的样本区间。③在此区间,每个次级出口市场上的出口增长率均经历了至少一个波动周期(见图2)。为了使下文定量分析更具有现实意义,需要对每个次级市场的目标份额设定上限和下限。下限均设定为0,而上限的设定需要综合考虑各次级市场上已有的出口份额、未来的增长潜力以及与中国的贸易摩擦程度。为了降低上限设定过程中的主观性,本文选择了三套设定标准:第一,七个次级市场的上限都为100%,这意味着对每个市场上的目标份额不作约束;第二,考虑到中美之间正在进行的贸易战,美国的上限设定为样本区间内其历史最高份额的1倍,亚洲、欧盟和大洋洲加北美其他三个次级市场的上限均为各自历史最高份额的1.5倍,剩下三个次级市
①蔡一鸣:《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优化研究:以早期收获产品为例》,第128—131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②
出版社2016年版。
蔡一鸣《鸣东北师大学报:《马科维茨模型:《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优化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版、相对方差与出口地理集中度)》2014年第4期》,载:以早期;蔡一收获产品为例》,第128—131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③
社2016年版。
如果考虑更长的样本区间比如2002—2017年,将会高估中国的现有出口潜力。并且,在出口市场组合模型提供的有效解中,预期出口增长率将会过高而不切实际。
蔡一鸣,等: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商品出口地理方向的优化
场的上限均为各自最高份额的3倍;第三,美国的上限设定为样本区间内其历史最高份额的0.5倍 方向 在根据第三套上限标准求得的最优出口地理(见表1)中,中国商品整体的预期出口增长率(其他次级市场的上限与第二套标准相同),这意味的有效范围比较窄,最高预期值为6.2%,而最低预着我们对中美双边贸易的未来非常悲观,并且要大期值仅比最高值低0.2个百分点。在预期增长率的幅度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有效范围内,随着预期值的提高,组合市场的波动表1 中国商品的最优出口地理方向
风险值也越高。在三个代表性的有效组合点所对有效组合点ABC市场份额上限
应的最优出口地理方向中,非洲、美国、大洋洲加北预期增长率0.0600.0610.062美其他地区三个次级市场的最优份额一直保持不组合风险4.5704.9515.427变,并且几乎都等于各自的市场份额上限。其原因亚洲0.6950.6090.5110.770在于,这三个次级市场上出口增长率的方差较小,非洲0.1420.1420.1420.143同时与其他次级市场的出口增长率之间的协方差欧盟0000.307也比较小(见表2)。在其他四个次级市场中,欧洲欧洲其他0000.105的两个市场由于都拥有较高的方差和与预期增长拉丁美洲0.0140.0990.1970.198率差距太大的平均出口增长率,成为要完全退出的美国
0.095
0.0950.0950.095市场。随着预期出口增长率的提高,亚洲的目标份大洋洲和北美其他0.055
0.055
0.055
0.055额持续较少,而拉丁美洲则恰恰相反。
注:上述市场份额经过四舍五入,加总后约等于1。
表2 中国商品在七个次级市场出口增长率的方差和协方差亚洲
非洲欧盟
欧洲其他
拉丁美洲
美国
大洋洲和北美其他
亚洲
0.018非洲0.0150.016欧盟
0.0160.0130.019欧洲其他0.0320.0230.0340.076拉丁美洲0.0290.0240.030.0560.055美国
0.0140.0120.0140.0260.0250.012大洋洲和北美其他
0.014
0.013
0.015
0.027
0.027
0.013
0.014
表3 中国商品的最优出口地理方向(另两种上限标准)
有效组合点上限均为1美国上限为最高份额的1倍
预期增长率0.06610.06820.07130.06I0.061II0.062III组合风险2.9983.0333.1764.2914.5785.196亚洲0000.6080.5440.416非洲0.5210.72610.1420.1420.142欧盟
0000.00600欧洲其他000000拉丁美洲00000.070.197美国
0.4790.27400.190.190.19大洋洲和北美其他
0
0
0
0.055
0.055
0.055
注:表中各次级市场的份额经过了四舍五入,加总后约等于1。
于方差和协方差较小的原因,非洲、美国、大洋洲加方向 在根据第一套上限标准求得的最优出口地理(见表3)中,大部分次级市场都要完全退出,北美其他地区三个次级市场的最优份额非常稳定而非洲则成为要大幅度增加出口份额甚至承载中并且几乎都等于上限。同样,欧洲两个次级市场也
国全部出口份额的最理想市场。当然,这样的调整含义在短期内不具有现实意义。
根据第二套上限标准求得的最优出口地理方①
向(见表3)与第三套上限标准中的情况类似。①由
0.5事实上倍至,如果将美国的上限份额设定在其最高历史份额的
准的结果均类似1倍之间。
,求得的最优出口地理方向与第三套标 教 育 学 经学 特术济
心 观前/理稿察沿学论 坛
⦾ 都中市美空贸间易与摩媒擦介专文题化研研究究
97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
都成为几乎要完全退出的市场,亚洲和拉丁美洲的
市场份额随预期出口增长率的提高呈反向变化。
综上所述,如果中国决定减少对美国市场 的依赖,第三套上限标准下的最优出口地理方向更 具有指导意义。进一步地,比较各次级市场的历史 出口份额和第三套上限标准下最优出口地理方向 之间的差异,至少可以得到三个明确的含义。
第一,尽量减少对欧洲市场的出口份额。根据 表1给出的最优目标份额,完全退出欧洲市场短期教 育学 内似乎也不现实。事实上,在欧洲市场中欧盟的份学无论是从降低出口术经特
额占到近90%,而欧盟也是对中国商品提出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市场之一。因此,波动风险的角度还是应对贸易摩擦的角度,减少欧观济心/洲市场的出口份额都具有必要性。
察 前理稿沿学 第二,非洲、大洋洲和北美其他市场的出口份论 额要大幅度地增加,增加的具体份额取决于制坛
定者的预期出口增长率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
第三,对亚洲和拉丁美洲两个市场的调整,取 决于制定者的预期增长率或者对风险的偏好。当预期增长率为有效范围内的最高值时,应该增加⦾ 拉丁美洲的出口份额;当预期增长率为最低值时,应该增加亚洲的份额。考虑到亚洲市场已经吸收都 了较高的出口份额,拉丁美洲应该是中国商品出口市 中空美扩张的理想市场。
间贸(二)可行性分析
与易根据出口市场组合模型的计算结果,将美国和媒摩欧洲的部分市场份额转移至其他市场(主要为非洲介擦文专和拉丁美洲)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否具有可行性呢?化题本文的分析表明,不仅可行而且也可能并不需要国研研内生产结构作出较大幅度的调整。
究
究从H-O理论的角度,相对于非洲和拉丁美洲,中国属于资本和劳动丰裕型国家,而前两者皆为自然资源丰裕型地区,因此中国与前两者存在广阔的产业间贸易空间。事实上,制成品在中国出口中的比重近几年一直维持在95%左右,而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各国和地区进口中制成品的比重近几年来也一直都超过60%,这意味着中国商品在包括非洲和拉丁美洲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具有潜在的市场机会。
已有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与这两个次级市场之间的贸易的确存在较强的互补性(武芳,2018;马文秀、孟彤,2018)。①并且,中国商品在这两个次级市场上的出口目的国都比较集中,这意味着中国商98
品仍有较大的市场扩张空间。
进一步地,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
数据,2017年中国对美国和欧洲出口金额最多的三类产品都为HS编码中的第16类(机电类设备、零件及附件)、第20类(杂项制品)和第11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这三类产品在中国对欧洲出口中的份额超过63%,而对美国的出口份额则更是高达到67%。事实上,在美国列出的2500亿美元加税60%商品清单中,涉及前两类商品产品都为。中国对非洲和拉丁美洲出口金额最多的三类的金额超过HS编码中的第16类、第11类和第15类(贱金属及其制品)。其中,第16类产品在中国对这两个地区中的出口份额远远小于亚洲、欧洲和美国三个市场,这意味着第16类产品可以成为市场转移的“突破口”。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出口贸易面临着出口地理方向比较集中、出口增长速度波动明显以及与贸易伙伴国之间贸易摩擦增多等问题。2018年,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战可以认为是上述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一个结果。针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和现状,可行的策略之一就是减少对美国市场的过分依赖。这意味着中国商品出口地理方向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从理论上,上述问题都可以通过出口地理方向的优化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并且,对中国商品出口地理方向的优化调整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来源上也都具有合法性。根据出口市场组合模型以及自2008年以来的中国出口贸易数据,可以得到如下含义:在减少对美国市场过分依赖的同时,中国还要尽量减少对欧洲市场的出口份额,大幅度地增加非洲、大洋洲和北美其他市场的出口份额,而亚洲和拉丁美洲在不同条件下也可以成为出口扩张的备选市场。当然,作为市场经济国家,中国不可能采取强制性手段干预出口地理方向,而只能采用各种间接手段去引导出口企业对出口目的地的选择。
(作者简介:蔡一鸣,湖北监利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罗冰,广东茂名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明小晴,湖北黄石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于尚艳;责任校对:于尚艳】
①
武芳3期;:《马文秀多措并举提振中非贸易、孟彤:《中国对拉美新兴市场工业制成品出》,载《国际贸易》2017年第口竞争力及潜力研究2018年第2期。
》,载《河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