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玩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化疗患者的护理

化疗患者的护理

来源:爱玩科技网


化疗患者的护理

一、定义:

应用化学药物治疗肿瘤的方法称为化疗。化疗是目前我国治疗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应用化疗药时护士必须了解药物特点、种类、用药途径、副作用、及其预防措施,才能做好化疗病人的护理。

二、化疗前的护理:

1了解病情,包括全身状态,年龄、体质状况、既往史、现病史、既往抗肿瘤情况. 2 了解病人的心、肝、肾功能,特别是造血功能。

3了解化疗方案,熟悉抗癌药物剂量、用法、给药途径、疗程。 4加强营养。

三、化疗期间护理:

1化疗前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治疗方案、治疗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 2给药方法

1)口服给药 需装入胶囊内或制成肠溶性制剂,以避免对胃粘膜的刺激,防止药物被胃破坏。

2 )肌内注射 避免对血管的损坏及一些不合适口服的药物,常采用肌内注射,选择长针头深部注射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避免产生硬结。

3)静脉给药 静脉注射是临床应用很广泛的方法。药物直接进入血管,计量准确,由于肿瘤患者用药时间长,护士必须掌握熟悉的技术方法,谨防某些药物(如氮芥)漏、渗至血管外,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严重者可至肢体残疾,甚至截肢。 4)动脉注射 适用于某些晚期不宜手术或复发而局限的肿瘤。

5)腔内注射 适用于癌性胸腹水和心包积液。注射后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根据病变的位置及时更换患者的体位,使药液充分扩散到病变部位。

6)肿瘤内注射 如膀胱癌患者,临床上常采用喜树碱在膀胱镜下作膀胱肿瘤内注射,疗效较其他方法为佳。

3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注意配伍禁忌。

4防药物外渗及处理 护士在使用血管时因注意要从远端开始,左右侧肢体交替使用,一针见血。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在静脉给药部位尽量回抽药液,抬高患肢,局部冰

敷24h,必要时遵医嘱用0.25%-1%普鲁卡因作局部封闭,外用静脉炎软膏或三黄膏等中药外敷,50%硫酸镁湿敷6-12h,也可涂氢化可的松,冰敷24h。

四、化疗药物反应的观察及预防

1局部反应 许多抗肿瘤药物如氮芥、放线菌素D、长春新碱均有较强的局部刺激,若由于操作不慎注入皮下,可引起组织坏死甚至经久不愈。注射不当可引起静脉炎。在使用过程中,应向患者解释,消除心理紧张,并指出药物的性质和不良反应,以防止因患者耐受力强或强忍疼痛疼痛,不向医护人员报告而造成不良后果。 2全身反应

(1) 消化道反应:大部分抗肿瘤药物对消化道黏膜有损害作用,常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如5-fu和甲氨蝶呤可引起频繁的腹泻,甚至便血。多数患者第一次用药反应比较严重,然后逐渐减轻。应用抗癌药物过程中,要关心患者的进食情况,给予易消化少油脂的清淡饮食。对药物反应较严重宜安排在睡前或饭后用药,以免影响进食。呕吐严重者应少食多餐,必要时补液。密切观察呕吐物、腹痛的性质及排便情况,必要时留大便镜检,以便及时处理。

(2) 骨髓抑制: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是大多数抗肿瘤药物的共同特点,如白消安、环磷酰胺等均可致白细胞下降。而丝裂霉素和塞替派等均可致白小板下降。并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可使全血减少,甚至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对肿瘤患者进行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并注意患者体温变化,预防继发感染。每周查血象1-2次,当白细胞低于3.0x10•9/L,血小板低于8.0x10•9/L需暂停给药,给予补血药,并加强营养。白细胞低于1.0x10•9/L时需保护性隔离,对血小板严重抑制者不宜注射。注意防止皮肤破损,观察皮肤有无瘀斑、出血点。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及便血等,根据医嘱可输用新鲜血。治疗中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倾听患者主诉,并尽量避免可能导致内出血的诱因。对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注意观察呕吐物与大便的性质。

(3) 皮肤黏膜的损害:由于肿瘤患者免疫力比正常人低下,化疗患者常易出现带状疱疹,一般为单侧,沿神经分布,伴低热,局部皮肤有灼热感,阵发性神经剧烈疼痛等症状。凡应用可引起皮炎的抗肿瘤药物时,应预先告诉患者,并嘱咐发现皮肤异常要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尽量不要搔抓,以免并发感染。治疗前要了解患者的口腔情况,如有感染应予治疗,保持口腔清洁,每天早晚用软毛刷刷牙,用漱口水含漱,可用1:5000呋喃西林或1%的过氧化氢。

(4) 肝、肾与心肺损害:由于大多数抗肿瘤药物从尿中和胆汁中排泄,未与白蛋白结合的药物均由肾小球过滤,此应防止毒性反应。所以在化疗期间特别是用环磷酰胺时,嘱患者多饮水,使尿液稀释,以减少肾损害,定期检测肝肾功能。护士必须了解患者的疗程及用药积累量,提高警惕,观察有无肺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出现。

(5) 免疫抑制:多数抗肿瘤药物对机体的免疫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使用期间由于免疫功能的下降,常会使患者并发感染、出血或出现皮疹,要注意观察病情演变,加强基础护理,特别是注意预防和了解会阴部和阴道及其他易发生感染的部位。

五、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1) 感染 患者在化疗过程中由于骨髓及免疫抑制,感染是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出现感染征象,应立即作血、尿、痰及体液检查并进行细菌培养,并迅速使用广谱抗生素,根据培养结果随时调整使用。当白细胞下降明显时应注意对皮肤、口腔、胃肠道和阴道等处采取预防措施。注意食物消毒,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补充血液成分,必要时输入新鲜血,口服一些扶正的中药提高机能免疫能力及保持肾上腺素的功能。

(2) 出血 由于抗肿瘤药物对血小板和其他凝血因素的影响,患者可有出血倾向。有时输入血小板可有效地控制活动性出血活动。泼尼松可能对血小板减少有效。及时停止任何诱发出血的药物,同时必须采取各种止血措施,包括输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和血浆扩容剂以维持生命。

(3) 血栓形成 文献认为肿瘤患者的血液有高凝现象,具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表现为各种凝血异常,因此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同时嘱患者注意休息,抬高患肢,一旦发现血栓形成,应及时应用肝素、抗血小板和溶栓药物,如双嘧达莫、尿激酶、丹参等,严重的大栓子需行取栓术。

(4) 穿孔及梗阻 位于或侵犯空腔脏器的肿瘤,如小肠恶性淋巴瘤等,在化疗过程中出现穿孔、出血。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和发现穿孔出血迹象及时处理,其预防措施是适当地减慢用药,特别是1-2次联合化疗后即出现明显效果者,更应注意同时采取积极的对症处理。

六、出院健康指导

(1) 出院后注意多休息,多饮水,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2) 避免劳累和受凉感冒,尽量不去人口拥挤的公共场所。

(3) 合理膳食,多进食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食物,少食油腻、辛辣食品。 (4) 定期复查血常规,如有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及时门诊处理。

(5) 白细胞下降多开始于化疗停药后5-7天,应开始监测血常规,至10天左右达到最低点,在低水平维持2~3天,即开始回升,历时5-7天恢复至正常。可口服药物,或皮

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高白细胞。如果出现明显发热,需及时就诊,。 (6) 血小板下降时注意有无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及鼻出血,避免摔倒、磕碰。 (7) 遵医嘱按时服用出院所带药物,。

(8) 从化疗用药第一天算起,一般化疗周期为21~28天,可提前2-3天预约床位,安排下一次治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