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家乡的风俗我的家乡在湖北的一个小村庄。但由于是一个小村庄,我度过的每个春节都充满了年味。然而,随着村庄的现代化,我家乡的许多习俗都消失了。今年春节,我从姑姑那里学到了很多习俗。
谈起湖北人过年的习俗,可以多关注一下。在传统意义上,新年应该从农历的冬季至日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
从冬季至日的那一天起,湖北人将忙着过新年,他们将开始杀猪、腌制猪肉和腊鱼。
为什么农历二十四号这天要过小年呢?古时候有个顺口溜叫:“君二十三,民二十四,王侯二十五”。意思是,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是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王侯家腊月二十五过小年。小年前一天,就要做些除旧迎新的事了,普遍百姓家里就要开始打扬尘、做卫生,为除旧。用白纸糊墙见新,为迎新。
腊月二十四要敬香送灶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除夕12点,家家户户都要送一个成品金元宝模型上门,这意味着他们在新的一年里会赚钱。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听着姑姑给我讲这些习俗,我不禁感叹:原来新年有这么多有趣的习俗,真是长见识了。
湖北家乡的风俗 2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在湖北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
“二十三送灯盏;二十四剔鱼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猪肉;二十七除脏迹;二十八福鸡鸭;二十九家家有。”在中国,新年春节一直都是人们期盼的特殊节日。
在大年三十即除夕,人们都会去贴对联,贴福字、贴窗花,之后便把家中打扫得干干净净,把一切“穷远”,“晦气”扫出门外,来年清秽。家中会做年糕,三牲饭菜来奉祀祖先。
在晚上人们会吃年夜饭,而漂泊在外的游子也会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年夜饭一般要用“三全”(即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米糕)和“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食物,这顿饭往往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吃完年作 文 吧夜饭后,长辈会发给晚辈压岁钱,因为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平平安安的度过一岁。
正月初一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在早上会先放爆竹,送旧迎新叫“开门炮”,人们各家各户会互致祝贺拜年,走亲访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相传这一天是扫帚的生日,不能动扫帚,不然会引来“扫帚星”,倒霉运。
照传统的说法,除夕辞旧,大年初一迎新,初一迎新要吃斋初二解斋。同时吃“开年饭”,指对新的一年能有一个好兆头。
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这一天将热烈而喜庆地观赏花灯,也被称为元宵节。街道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灯笼。有兔子灯笼、纱灯笼和各种有趣的灯笼,让人眼花缭乱,让他们回家后吃元宵,这意味着团圆。
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中,春节已经结束,人们已经回到工作岗位,开始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湖北家乡的风俗 3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最为隆重的节日。在我的家乡-湖北省咸宁市,春节也是最为欢乐祥和的日子。
大年初一,整个村子变得热闹起来。所有家庭的年轻人都穿着新衣服,涌向村里的长辈家拜年。家家户户都准备了丰盛的食物,欢迎前来拜年的人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幸福的笑容,嘴里还说着一些祝福的话,新年祝福,新年祝福。孩子们忙着吃零食、放鞭炮;大人们忙着招待客人,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
在我的家乡一件有年味的事情就是舞龙了。大年初一,除了年轻人去给长辈拜年,还有村子里专门的舞龙队伍来给各家各户拜年,他们走街串巷的,基本上每一家都会去。只见舞龙的队伍停在一户人家的门口。主人早已把院门打开,点燃铺在地上的烟花爆竹。在一片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龙就舞进了院子里。领头的人对得这家的主人说着一些祝福的话,其他的人就在院子里舞起龙来。如果遇到的是刚刚乔迁新居的家庭,龙舞的时间就更长了,舞龙的情形也更加有趣。十几个人一起舞龙,每个人执着一根木棍,木棍上是龙身体的各个部分。舞龙的人的动作时而慢,时而快,有时还会跳起来,龙便随着动作时而曲,时而直,时而腾空,时而落地。最精彩的是表演“双龙戏珠”。只见一人手持一个“珠子”,其余人舞着两条龙,跟着珠子跑,争抢着珠子,做出各种花式的动作,互不相让。这时鞭炮是必不可少的,主人家会在舞龙的同时燃放鞭炮,两条龙就在鞭炮声中上下翻飞,活灵活现,加上舞龙队的唢呐声,锣鼓声,煞是威武!
我家乡的春节非常热闹,有大城市没有的年味。我们吃熏肉和腌制的鱼;燃放五彩缤纷的烟花爆竹,观看舞龙舞狮。正是因为这些事情,让我觉得家乡的春节有了浓浓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