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风景区,欢迎您的光临。它位于成都西郊花溪公园附近。这里虽然不是杜甫的出生地,但却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故居,他在这里创作了240多首诗,使杜甫的“诗史”有了文学地位。到了近代,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说:“人们提起杜甫,可以忽略他的出生地和死亡,但永远忘不了成都杜甫草堂。”
公元759年,杜甫携家眷入蜀,避免了“安史之乱”。几经周折,他终于抵达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他在浣花溪以西修建了一座草堂,被称为“杜甫草堂”和“浣花草堂”。这一时期,诗人的创作达到了高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写了430多首诗,占现有作品的30%,其中包括大量传世名作,如《春夜喜雨》、《茅屋被秋风吹破》、《蜀相》、《黄河两岸被皇军夺回》、《登高》、《登岳阳楼》。他的许多著名诗歌,如“安得有成千上万的建筑,所有真正的人都很快乐。”树叶像瀑布的浪花一样落下,而我看着那条长长的河流永远滚滚向前”是永恒的天鹅之歌。可惜好景不长。大理五年冬,杜南在归途中死于岳阳,享年五十九岁。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今天看到的杜甫草堂,占地近20万平方米,至今仍完整保留着明代弘治十三年、明嘉靖十六年的建筑格局。它因其古朴典雅的造型和美丽的园林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建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博物馆分为三个功能区:文物观光区(原草堂旧址)、园林观光区(梅园)、服务区(草堂寺)。在草堂旧址,照壁、正门、大道、诗史馆、柴门、宫布寺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对称的回廊等附属建筑。中间有流水、小桥、竹林,庄严、素雅、幽深、静谧、优美。工部寺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杜甫草堂,现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成都著名景观。
现在我们来到五大建筑中最重要的宫布寺。由于杜甫在成都时被严武推荐为校对派工商部成员,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为纪念他而建的寺庙称为公祖寺,故名。祠堂一室三榉木,柱明石阶高花板,庄严肃穆。寺内有明清时期的杜甫像石刻,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杜甫半身像是现存最早的草堂石刻。宋代诗人黄作推崇杜甫,把杜甫的诗当作自己的宗教。因此,清代杜甫像两岸都供奉黄庭坚、陆游,故又称三仙殿。大厅里有一副对联,上书“不毛之河,使屋千古,异代兴宋二圣”。清乾隆嘉庆年间,墙间还嵌有石雕《少陵草堂图》。雕工精细,后山寨旧貌照此图复原。
现在我们来看看杜甫的生平和思想。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襄阳人,迁居河南巩县。他被称为少林爷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杜丽”。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人称他为杜、,又称他为、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伐》、《三别》等名著。759年,杜甫弃仕四川。虽然他逃离了战争,生活相对稳定,但他仍然关心公众和国家事务。
杜甫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顺君尧舜,然后使风俗清净”的宏伟志向。虽然杜甫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他后来成名了,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存杜甫诗歌约1500首,大部分收藏在《杜工部集》中。
正如孔庆翔所说,杜甫是“中国唯一一位影响力与日俱增的诗人”。10世纪初,五代以前蜀国的诗人魏庄发现了茅草屋的遗址,并重建茅草屋以保存它。这一时期,中国掀起了一股“新乐府运动”的热潮,杜甫被认为是这场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倡导者。到了宋代,杜甫的名气达到了顶峰。黄庭坚和陈师道专门探索杜甫诗歌的奇特之处,形成了“江西诗派”。后来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写了200集杜甫五言诗。在他的序言中,他说:“谁说出我的想法,子美是第一个为它说话的人。”
请跟我去浣花寺,也叫吉果夫人寺。从草堂诗史馆往东,花径红墙中间有门楼,一厅两厢一院,粉墙蓝瓦,花木错落,古色古香,小巧雅致。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66年),是为纪念唐代成都一位名叫郭的女子而建。主厅塑造了吉果夫人和两位女士的肖像。据传,杜甫离开成都后,齐桓公崔宁将杜甫故居的一部分改建为妻子吉果夫人(又名浣花夫人)的别墅,后来吉果夫人放弃了自己的房子作为寺庙。吉果夫人死后,寺庙建立了一个特殊的神社,并画了一幅肖像来纪念她。几经变迁,该寺于明末不复存在。直到清朝光绪年间,浣花寺才建成。
各位游客朋友,杜甫草堂景区之旅结束了。诗人虽然去世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世界上有力量的诗歌,诗人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