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龙文鞭影》卷三 五 歌 昙辍丝竹 裒废蓼莪 箕陈五福 华祝三多”。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昙辍丝竹 裒废蓼莪
【拼音】:Tán chuò sī zhú Póu fèi Lù é
【人物故事】:
羊昙是东晋名臣谢安的外甥,谢安很赏识他,甥舅二人感情至深。谢安去世后,羊昙伤心万分,一年多的时间没有心情听丝竹之声,足迹也从未出过西州路。曾有一次经过金陵城,多饮了几杯,大醉之余唱了几声。不知不觉来到了西州的城门,问左右这是哪里,回答说已经到了西州的大门。羊昙不由得想起舅舅谢安来,一边流泪,一边用马边敲着城门,嘴里吟诵着曹植的两句:“生存华屋初,零落归山丘。”此时羊昙酒已醒了大半,终于没有出城门,而是恸哭着塬路返回了。
王仪是三国魏人,他由于直言而被司马昭杀害。他的儿子王裒为父亲死于非命而悲伤不已。
王裒自小就立有良好操行,用礼来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身高八尺四寸,容貌绝俗,声音清亮,修辞的气度典雅方正,博学而且多才多艺,悲痛死于非命的父亲,不曾朝西向而坐,用来表示自己不愿入朝廷为官。于是他就隐居起来教授弟子谋生,朝廷的三征七辟他都没有去应召。他在坟墓旁边盖起草庐,早晚经常到坟墓那里跪拜,手扶着柏树悲伤地哭泣,眼泪(先秦时期,“涕”指眼泪,后来出现了“泪”,两字就同义并用了)滴落在树上,树都因为这样而枯萎了。他的母亲生性害怕打雷,母亲死后,每逢打雷,他就到母亲墓前说:“儿王裒在这里(请母亲别害怕)。”他只要读《诗经》一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没有不痛哭流泪多次的,他所教授的门人就废弃不学《蓼莪》这一篇了。
箕陈五福 华祝三多
【拼音】:Jī chén wǔ fú Huà zhù sān duō
【人物故事】:
“箕陈五福”源自《尚书·洪范》,中国古代俗有“五福”直说,说的是五种世俗观念和人生理想,《尚书·洪范》云:“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后世民间的说法则是指福、禄、寿、喜、财。五福就是过去中国人生活追求的主要内容,成为人生幸福的总称,历千年而不衰,迄今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箕子是殷纣王的亲属和大臣。纣王荒淫,不理国事,箕子进谏,不被接受,于是佯狂为奴。
周武王伐纣的前一年,纣王杀王子比干,囚禁箕子。公元前1066年,武王克商,封纣王的儿子禄父于殷,又命召公释放箕子。箕子出走,来到朝鲜,过了一年多,箕子思念故国,便从朝鲜来到周朝的都城镐京。武王得知箕子来朝,十分高兴,前往箕子下榻的住所向箕子请教,问道:“箕子,上帝庇荫安定天下的臣民,使他们和睦相处,我不知道那治国常道的制定方法。”箕子回答说:“我听说从前采取堵塞的办法治理洪水,结果扰乱水火木金土五行规律,上帝震怒,就没有把九种治民的大法传授给鲧。后来鲧在流放中死去,禹继承父业。由于禹治水遵循谁的规律取得卓著成效,上帝就把这九种大法赐给了禹,治民的常道因此定了下来。”武王追问这九种大法究竟是哪些?箕子说:“第一是五行,第二是认真做好五事,第三是努力施行巴中政务,第四是合用五种记时方法,第五是建事依据皇极,第六是治理使用三德,第七是尊用以卜考疑的方法,第八是审察政事利用各种征兆,第九是五五福规劝人为善、用六极警戒人作恶。”
周武王灭商后,造访箕子,向他咨询治国大法。箕子向武王陈述了治理天下的九条大法,也就是记录在尚书里的《洪范九畴》,史称箕子明夷。而“五福”就是箕子所讲的九种治民大法中的第九种:“飨用五福,威用六极”,实现 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的五福是人生的终极追求和向往,向用五福,就是通过寿、富、康宁、好德、善终等“五福”劝导人向善;与五福相对的,夭折、多病、忧愁、贫穷、丑恶、懦弱等“六极”是人们不愿意遇到的,威用六极,就是通过六极,来警戒和阻止人们从恶。
尧帝到华这个地方视察民情。华地的地方官代表百 姓给尧帝献上了一句祝福:“伟大的尧帝啊,祝您多福多寿多男 子! ”尧帝觉得这祝福太重了,就辞让道:“儿子多了也不好,要 多很多的担心;福气多了也不好,要做的事就要多很多;寿命长了 就更不好了,必然会受到更多的折辱。”地方官对尧帝说:“天地既然生了这么多的百姓,就一定会给每个人安排应该做的事情。儿 子多了怕什么,让他们各尽其职就好!福气多了就可以让身边的人 一起分享,这样不就没什么事了吗!天下如果安定和谐,寿命长了 可以和万物一起同生共长;天下如果失去了公平正义,寿命长了就 可以有时间用仁德去拨乱反正,这怎么会有折辱呢? ”
华封人祝尧帝多寿,多福,多男子,后人把此称为“华封三祝”,也叫“华祝三多”。
Copyright © 2019- aiwanbo.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